你在那竭思苦想:“到底什么才是对的?什么才是错的?”
此时,你看到的是问题。是真理。而哲学看到的是你的意志。你的意志推动你去思考。你的思考,于世界而言是一个事件。
也就是说,哲学所看到的是一个“事件”。这个事件就是:有人在“思考”。
而所谓Truth,它存在于人的言辞中。当你把它说出来的时候,它就存在了。当你一不说它,它就不存在。存在的只有言辞。比如,对于一个初不懂事的婴儿来说,不存在“世界”这个东西。
言辞在大脑中。所以Truth也在大脑中。思考就是一种不发声的言语。当你说出来的时候,它在这个世界中。当你不说出来的时候,它只在大脑中。当你根本没想它的时候,它哪里都不在。这就如,一只狗叫了一声。当它叫出来的时候,这叫声在世界中。当它不叫出来的时候,叫声只在狗脑中。而当它想都没想过要叫的时候,它哪里都不在。
因为它没有发生!
只有发生的才能够 “存在” 。
但说出来的明显来自于默念出来的。默念是第一步。所以说出来的一切必定都存在于大脑中(暂时把讨论范围局限于此。即假定只讨论由大脑说出来而不只是由嘴巴叫出来的)。所以说Truth也存在于大脑中。原因是,大脑中的(思考性)言语是嘴巴所发出的言语的来源。它并不意味着,Truth一直都摆放在大脑中,所以才说它存在于大脑中。而是说,“Truth”在嘴巴中的发生,是由它在大脑中的发生引起的。它作为一个事件,主要是作为大脑中相应事件的直接后继事件而发生的。
这个在大脑科学中已经得到证实。
也就是说,所谓“真理”,它属于思考的范畴。而所谓“智能”,同理。
这样一来,“真理”与“智能”便都被摆到动作(Speaking)的位置。也就是说,它们的描述性便呈现出来了。即:真理与智能都只是一种现象的归纳,而不是源头。意思是,比如:什么是石头?石头作为一个名词就是一种我们对具有特定特征事物的一种归纳。而所谓“真理”和“智能”与石头的区别是,它们在作为一种归纳的同时,还“是”一种源头。源头即用来解释其它事物的起端。
而按照科学的实证主义精神,只有具有实际形体的东西才能够用来作为一个解释的源头。否则它就不能是一个源头。因为源头必须是一个名词/主语,不可能是状语。或者说,在允许使用状语作为一种起端解释的情况下,“智能”或“真理”作为一个源头才能够成立。
至此,“Where is the truth”的问题得到其回答。即:The truth is in where it is!I.e., Where is the "Truth", where the truth is! 中文即:它在它“在”的地方。
只有这样,才可能跳出客观唯心主义的圈圈。因为只有这样,才使得Truth最终得到一个“安身”的地方。而且也只有这样,才能对“智能”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(如,前面的)。
因为,不可能在Truth远在天边的情况下来讨论智能。
Truth必须被归入“智能”的范畴,“智能”才能拥有它真正的价值。,,,,离开了"Truth"的“智能”,谁想要?
或者说,在哲学看来,你的思考与机器人的思考并没有区别。只不过,两种“机器”的思考模式不太一样而已。
又或者说,你就是“机器”。只不过你这部机器的构成与其它机器的构成不太一样而已。
但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?
现在有电路发光,电子发光,生物发光。但是这并不改变它们都是机器的事实。同样的,“你”是一种生物构成的事实,并不改变“你”作为一种机器的事实。或者说,在整个机器系统中提升你的地位。生物机器与人工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,生物机器是大自然的杰作。而人工机器是人类的杰作。但人类的杰作就等于是大自然的杰作。因为人类属于大自然。一切都属于大自然。没有例外。
从这个角度看,狗拥有比机器人与人类相比更相似的“思考”。这么看来,如何制造出尽量接近“人类智能”的机器的问题就变成了如何制造出尽量接近“人类机器”的思考模式的机器。
因为首先,评价是否人类智能的标准只能是一个“尽量接近”的标准。否则就没有办法在两个人中区分到底谁有智能,谁没有。也就是说,最终我们可以以某种标准制定一个标准“距离”。在这个距离之内的或被这种机制接受的,就算是智能。这意味着对典型动物的“智能”评分。一旦我们建立了这样的体系,就很容易对人工智能进行相对客观的评估。
并且,在这样的系统建立以后,我们可以尝试从模拟最底层或者说最简单的动物智能开始。并且,很可能在这样做的途中发现真正的智能“真谛”或者说什么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评估“智能”的标准。
。。。。。。
要建立真正的人工智能,推倒机器与人肉之间的那堵由人们自己构筑的隔离墙是第一步。因为,不推翻这堵墙,就没有办法打破人肉神话。而不打破人肉神话,我们就必须再构建一个同样的神话。否则就永远不可能达到建立真正人工“智能”的目的。
早在约一百年以前,维特根斯坦就说过:世界是由事实组成的!
也就是说:Things happen.
一切的人类认识,思维都是无数个Things中的一个。到底有多少个Things,就看人们到底做出过多少的陈述。事实在陈述时产生。事实也只存在于陈述中。离开了陈述,什么都不存在。
也就是说,所谓的真理,也只是存在于人类的理想中。或者说,它其实根本不存在。一定要说它存在,也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存在。它并没有内容上的名符其实的存在。它是一个链接,把人类的理想链接到了知识库中。由此引起人们永无止尽的探索。
因为知识库拥有包含的能力。即然真理包含在知识库中,那么它就肯定能有朝一日被发现。
早期的先验主义就是一种典型的这样的思想。
什么是知识库?
它是人们用来组织思想的一个“容器”。一切都是容器。但是有容器的容器。比如,“世界”就是一个容器,用来容放所有的客观认识对象;而“知识库”就是盛放这个容器的容器。
并且,这不是二元论。
总之,哲学的态度是,总有事情会发生。人类思维本身就是其中的一件。至于人为什么会思维,当然有它的物质推动因素。但那与风生水起并没有区别。本质上都是一样的。都是对这个世界的陈述。而且所谓的“总有事情会发生”本身也由陈述而起。一旦失去了陈述,就失去了一切。
一切都建立在人类的解释(行动)基础上。
也就是说,一切都是“话”。包括这句话。
逻辑在这不起作用。也就是说,逻辑与所有其它事物或知识一样,也只是哲学的内容。哲学Subsume一切。一切都Subsumed by哲学。
神经生物学家认为神经学subsume一切。那么什么来subsume神经学呢?。。。。。。哲学!
哲学是一切学科之母。
但是逻辑到底来自哪里呢?
逻辑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的了解。或说对自身知识的了解。或说对自身知识建设过程的了解。
简单地从逻辑学本身来看,可以说,哲学来自于我们对联结词的了解。我们知道联结词的意味。我们知道我们什么时候使用这些联结词。我们知道联结词的意象。
联结词的根源在于下意识的因果观或者说我们天生的记忆能力。总之,它来自大脑。
因此,逻辑是人类对自身(大脑)最初的探索成果。也就是说,即使古希腊不成就逻辑学,休谟也会在后面完成它。